循環經濟引領我們看見的科技邁進 2019年09月10日 3D列印 如果說,設計是為解決問題而生的⋯⋯那麼這款來自於義大利國際設計和創新工作室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所開發的「Feel the Peel」你看見了他們想解決的什麼問題? Feel the Peel 一台高達三尺多,能夠承載多達 1500 顆新鮮柳橙的機器。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在你點上一杯新鮮鮮榨柳橙汁的同時,它會以回收柳橙皮為原料,進一步結合 Polylactic Acid (P...
這間夢幻太空感的餐廳,竟是用回收包裝建成的 2018年06月04日 友善與創新設計, 空間環境與建築 一間由「回收食品包裝」及「堆肥」等物件組成的期間限定餐廳,在 Wanted Design Manhattan 博覽會上開幕了,由芬蘭文化協會委託,零廢棄的餐館提出方案。 (繼續閱讀…)...
和丟掉的垃圾重逢是什麼感受?他在美國做了一場追蹤實驗(上) 2017年09月25日 環境保育, 訪問對談 Carlo Ratti 是意大利建築師、工程師,任教於 MIT 並負責「可感城市實驗室」(Senseable City Lab)。他曾被快公司(Fast Company)評選為「全美 50 位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之一,也名列在線雜誌(Wired)「智慧名單:50 位改變世界的人物」。 (繼續閱讀…)...
渴了嗎?來一杯家庭廢水—亞馬遜森林濾水器,廢水變淨水 2017年09月22日 產品設計 今年初,台灣面臨缺水,甚至瀕臨限水界線,不只台灣,世界也正面臨各式缺水狀況:梵諦岡教宗 7 月時宣布關閉 100 座噴泉以度過乾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想從南極拖回冰山以解決地下水缺乏的狀況,然而每年仍有大量的家庭廢水並未重複利用,不僅對環境造成破壞,更是珍貴水資源的浪費。 (繼續閱讀…)...
對腳底溫柔,更對環境友善:美商讓地毯從掩埋場第二大量的垃圾,變為 100% 可回收的產品 2017年04月25日 友善與創新設計, 環境保育 近年來,許多新的發明為人們過去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更永續環保的選項。例如:一間罐裝飲品廠採用「可食用」的包裝環,以保護海洋生物;而瑞典的連鎖超市 ICA 則將水果上的標籤貼紙,替換成無紙的「雷射標籤」(laser marks)。 (繼續閱讀…)...
第一款用「海洋塑料」製作的洗髮乳瓶罐,讓你清潔頭皮也同時清潔海洋 2017年03月31日 友善與創新設計, 環境保育 如果你不喜歡一頭躁髮、掉在肩膀上的頭皮屑以及海洋中的塑膠垃圾,現在你能於洗澡時一次解決這 3 個問題。 美國的消費日用品公司 P&G(Procter & Gamble)於今年 1 月宣布旗下產品—海倫仙度絲洗髮精的瓶子將能夠回收,且製造瓶子所需的塑膠有多達 25% 是從沙灘、海洋、河流等蒐集而來的「海洋塑膠垃圾」。 (繼續閱讀…)...
台灣品牌「米膚」新生了!不斷升級、向前、超越、好還要更好 2017年03月15日 品牌設計, 環境保育, 觀點思考, 訪問對談 在一天辛勤的工作、加班回到家之後,你感到身心俱疲還是安穩踏實? 在台灣品牌米膚的辦公室裡,沒有消耗年輕人熱情的事情,只有為了地球、為了大家而努力的精神。一年前創立的保養品牌「Reise 米膚」,由三位曾經是上班族的年輕人組成:當初最先全心投入品牌,也是負責設計的林世哲;同樣是創始元老的黃麒芳,原先是人人稱羨的空服員;加入一年半的行銷業務郭庭翰,曾在科技業擔任業務。 (繼續閱讀…)...
讓衣櫥中的舊衣重見天日!美國戶外品牌 Patagonia 推新方案促進二手衣回收 2017年03月03日 友善與創新設計, 環境保育 如果你有一件塵封於衣櫃多時的 Patagonia 夾克,現在該把它翻出來了,因為它的生產者推出新方案以促進二手衣回收。 (繼續閱讀…)...
日本媽媽的生活智慧,用「可以吃」的野菜蠟筆陪孩子長大 2017年02月23日 友善與創新設計, 環境保育 一位住在日本青森縣的設計師木村尚子,在成為媽媽後,發現菜市場有許多蔬果只因賣像不佳就被丟棄,於是,她便利用自身的設計專長為這些醜蔬果大變身。 (繼續閱讀…)...
橋下的小國寡民!68 歲阿伯「撿來」的懷舊農村 2017年02月17日 藝術創作 去年大編曾經介紹過,東京地鐵高架軌道下的室內水耕農場,它的出現讓人重新思考閒置空間的用途,現在除了種菜和擺跳蚤市場之外,高架橋下還能夠成為「小人們」的樂園呦~ (繼續閱讀…)...
不必再為結合異材質頭痛了!寶特瓶的第二人生 2017年02月14日 友善與創新設計, 設計家居 寶特瓶回收再利用的方式有百百種,2010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圓山公園展區的「流行館-遠東環生方舟」就是台灣相當著名的案例,展覽館以獨創專利的寶特瓶磚(POLLI-BRICK)打造,是集時尚與環保科技於一身的「寶特瓶建築」。 除了利用科技讓寶特瓶再生,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簡單地幫寶特瓶找到它的「第二人生」呢?倫敦的設計師 Micaella Pedros 找到了它們能大顯身手的舞台,而且家家戶戶都能自己 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