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都有隨筆塗鴉的經驗吧!
像是幼小時才剛開始學會拿工具,就很會在牆壁上亂塗亂畫的,讓媽媽疲於洗牆面。或是上課時,明明自認很專心聽講,下課後卻發現,課本內容已經是另外一回事…
圖片來源
這種跨越時代和種族的行為,說明了一件事情…「塗鴉」是人類最直接的發聲方式,透過塗鴉創作抒發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就在寒流來襲最低溫的那天,貝果小兵有幸外出到晴空萬里、空氣清新的台南,訪問在地塗鴉藝術前段班的呂學淵老師和 ARC 工作室!
台灣滑板與塗鴉潮流第一人
人稱「台灣塗鴉教父」的學淵老師,感覺頭銜很大,應該是很嚴肅的長輩。沒想到一見面就用很有元氣的聲音,笑呵呵的關心大家有沒有好好吃飯。根本就親和可愛,像極了鄰家大叔!
採訪開始前,先讓大家認識一下學淵老師和 ARC 工作室…
ARC 工作室成員之一的呂學淵,英文名兒 Ryan,出生於台南,從事塗鴉創作已經25年了。在網路上極為低調,是最早將滑板運動帶進台灣的人,也因為接觸極限運動,促成塗鴉文化開始在台灣落地生根。
ARC 工作室是學淵老師與數十年的創作夥伴,更低調的阿吉(Agee)一起設立的,2014年八月期間以「ARC」之名發表一系列作品─模板新意象 (Stencil Neo-iconography)。
模板新意象 (Stencil Neo-iconography)
畫作為樂觀主義與愛好和平的延伸,嶄新手法,循線躍於第五維度。從塗鴉自由線條所產生的弧形軌跡,無限制的在地心引力上自由奔馳,一道道弧形演變至今,轉個面貌再現世人。
更多資訊來源
一切從滑板開始
「最一開始是因為玩腳踏車(花式單車)…」學淵老師摸著下巴開始回想「大概是在85年開始玩極限運動,透過滑板愛上塗鴉設計。但是當時的資源有限,只能透過看國外的設計,用自己知道的繪畫技法,去模仿學習。」
貝果小兵:網路世代的年輕人也許不太明白,「那個時候」跟現在的差別。因為當時台灣還處在戒嚴時期,也沒有網路,資訊並不充足,所以能夠接觸到外來文化的機會非常有限。
ARC:對,以前網路沒這麼盛行,那時就靠一本莫名其妙得手的外國雜誌。
哇~~(像頑童般手舞足蹈起來)那簡直像天書一樣的寶物!因為國外的設計和台灣很不一樣,當時環境很難真的接觸到國外文化,因此會對雜誌內的圖片、精神、塗鴉…等,各種不同的文化產生嚮往,就會想自己要去創造一個!
塗鴉創作裡有著音樂的重量
貝果小兵:第一次創作的時候,創作的概念是怎麼來的呢?
學淵老師:是音樂,被音樂影響很深。像英國的Pink Floyd,他們的音樂內容都會講到很多關於教育啊、政治面的議題,早期台灣(戒嚴時期)不太可能聽到的內容。
那時是一個國家剛結束戰爭進入下一個時代,政府就會比較敏感想太多,很多當代創作像歌曲和書籍都很莫名的被禁止,公民很少有機會發聲。
塗鴉就成為我們發聲的一種方式,就當時說的「反社會」感覺…我的第一幅作品(1989年在臺北民生東路廢棄的兵工廠,六十多公尺)就傳達了環保、反戰的概念,圖像思考也是受 Pink Floyd 的 MV 動畫影響。
創作過程中有難忘的,也有趣味的成就…
貝果小兵:第一幅作品有六十多公尺巨幅塗鴉,跟金氏世界紀錄那幅的尺寸相比應該有比較小吧?
學淵老師:差不多喔,金氏世界紀錄那幅其實沒有那麼誇張啦!也忘記是誰去報的了!當時是京華城的活動邀請,通常都是對方準備多大尺寸,我們就畫多大。現在應該國外應該早就有人超越了,你看他們畫橋墩那麼大…
貝果小兵:從以前到現在的創作也累積不少,有沒有創作過程中較難忘的作品?
ARC:最難忘的一定是第一次和最近一次啦~~(大笑)因為中間我們也會接一些商業創作,所以印象比較模糊。
但早期的作品的確是最難忘的,那時候畫圖的過程中,心裡都想著「警察在哪裡啊?」
台灣塗鴉文化的過去與現在
貝果小兵:ARC 兩人都經歷過台灣塗鴉最早期的時代,一直到現在都還在從事塗鴉創作,這一路走來,是怎麼看待台灣塗鴉的過去和現代呢?
ARC:恩,本質是一樣的,塗鴉一直都是自由的,就是想什麼畫什麼。只是過往的資源比較有限,不管是接觸到的資訊或是創作的媒材都比較單一,風格相對受限。
創作的時候只有一罐噴漆,加上一本天書般的外國雜誌,一直反覆翻閱,從稀少的線索去學習這樣的事情。
(早期的街頭藝術 / 呂學淵)
現在透過網路,可以到世界各地去看不同的藝術創作,而創作的媒材也很多樣啦,模板、噴漆罐、貼馬賽克、直接畫在柏油路、電焊在鐵箱上面…之類的,這些都影響著畫作的風格。
現在的台灣塗鴉藝術有更多的選擇,可以朝更多元的方向去發展所謂的街頭藝術。
(現代celeb series-03 噴漆/ ARC)
關於塗鴉創作者的出路,如果家裡很有錢,我就不擔心…(笑)
貝果小兵:最多網友提問,投入塗鴉創作之後的出路如何呢?有沒有什麼發展或延伸性?
ARC:很實在的說,我們除了塗鴉還有很多設計類型的工作在做,比如說店面設計、商品設計…等。塗鴉可以是興趣,如果有年輕一輩熱愛塗鴉藝術,希望當成一輩子的志向,我們當然很樂觀其成。
但是,如果是當成職業…(苦笑)那會很辛苦,只能說我們不鼓勵。
關於TGP x Ryan Lu 塗鴉出版計畫
貝果小兵:做為興趣的話,接下來就可以用比較輕鬆方式來聊聊「塗鴉」這項藝術。
ARC:好呀!好呀!!
貝果小兵:對你們而言塗鴉的意義和藝術價值在哪裡?……說好的輕鬆呢??結果ARC 兩人一起抱著胳膊認真想很久~
ARC:因為它是畫在外面,開放式的藝術,不像一般藝術品買了收藏起來,不容易被看到。
它的價值是公共藝術,可以讓每個人都接收到,它可以成為一個傳遞概念的方式,也可以是開放式的視覺饗宴。
相對來說,創作它的人必須要考慮到「大眾觀感」,必須是讓外面的人可以接受而非反感的,所以大部分都會是抽象、幽默,符合大眾議題的內容。
貝果小兵:街頭塗鴉真的很像實體版的PTT概念啊!(笑),這次由火腿藝廊發起的塗鴉出版計畫,ARC 受邀參與其中,兩位有什麼想法嗎?
ARC:有趣!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因為塗鴉和嘻哈一樣都是外來文化,很少人知道它們在台灣是怎樣長大的。當我們討論到塗鴉創作或欣賞塗鴉藝術,都很習慣追隨源頭看國外的東西,容易忽略掉塗鴉在台灣成長的軌跡。
透過這個專案計畫的執行,大家可以也可以從中看到很不一樣的台灣,這是讓人很期待的事情!
學淵老師:重點不是塗鴉作品是什麼,而是了解作品的時空背景,知道創作者在想什麼、為什麼而創作。
先看看從前再回過來看現在的塗鴉,了解這些藝術創作者在傳達什麼…透過這次的計畫,可以讓大家多一個機會去思考這些問題。
貝果小兵:最後請對贊助人講些話吧~
學淵老師:首先很感謝欣賞我們塗鴉創作的人~(靦腆笑)
也謝謝支持且認同我們這樣…想更多人了解台灣塗鴉藝術的心思和努力~~謝謝大家。
如果,塗鴉藝術的價值是「承載著每個年代,每個創作人的思想。」那麼,「TGP x Ryan Lu 塗鴉出版計畫」是否會成為「用塗鴉看台灣歷史懶人包」呢?
學淵老師本人風采看這裡
(function (e, t, n, r) {
setTimeout(function () {
if (e.Scupio == r || e.Scupio.alive == r || e.Scupio.alive["mydesy_1476_7658_8324_1_script"] == r) {
var i = e.document.getElementById("mydesy_1476_7658_8324_1_content");
var s = e.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s.setAttribute("style", "width:" + t + "px;height:" + n + "px;");
i.parentNode.insertBefore(s, i);
s.innerHTML = i.innerHTML;
}
}, 1e3)
})(window, 704, 355)
圖文出處/群募貝果
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