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的教室是一部以 1990 年位於日本大阪的一間小學,所發生的真人真事為基礎改編的電影。故事中,新來學校任教的小學老師–星老師為了啟發孩子們對於生命價值的探討,開啟一堂學生們一起飼養小豬,並且在最後將小豬吃掉的生命教育課,這部改編的電影由妻夫木聰和 26 個孩子主演。
本片作為第 21 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競賽片,獲得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和 TOYOTA Earth Grand Prix 評審團獎。評審團主席強·沃特對這部電影給予個人高度評價。
電影一開始星老師帶了一隻小豬到 6 年 2 班的教室,開門見山的跟同學們說,今天開始我們要一起養這小豬,最後大家一起將豬吃掉。起初同學們都贊成這個計畫,沒有人對將來吃掉小豬一事有疑惑,但隨著時光推移,與小豬相處的那些日子,學生們慢慢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同學們對於該不該吃小豬也產生了不同的看法。
一堂生命教育的課程,開啟學生對於食物以及生命的反思,如果沒有這樣一堂課,也許我們會一輩子活在大家吃什麼我跟著吃的狀態中,究竟我們所食用的豬是什麼呢,牠與我們想像中的「豬」有什麼不同呢?而「殺掉」、「死掉」又與我們想像中有什麼區別呢?
看完小豬的教室,不難發現自己心中產生許多矛盾,下面整理出大家可能也有的疑惑,我們一起想想:
動物篇
- 對於寵物貓狗、畜牧業裡的雞豬牛羊和「自己養的雞豬牛羊」牠們生命的重量不同嗎?
- 是什麼定義了這些生命的價值呢?
思維行為篇
- 為什麼我不希望傷害動物,但口中吃的卻是動物的生命呢?
- 從什麼時候開始習慣「思維與行為不能一致」的生活?
- 這習慣會不會成為「作出自己不想做的事」的推手?
飲食篇
- 人類的飲食文化,從什麼時候開始食用大量肉類 (畜牧業的出現)?
- 那麼畜牧業出現之前,各國的飲食文化又是如何?
- 人類是雜食類的生物,這代表我們一定肉食及蔬食都必須攝取嗎?
- 還是意味著我們具備「辨別真正需要什麼」的能力?
圖片來源/ 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