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爾巴斯(Saul Bass)
索爾巴斯(1920/5/8-2006/4/25) 美國知名平面設計師,學院獎獲獎電影導演。他也是動態圖像和動態片頭的開山鼻祖。
在他從業的40年裡,他曾與一些偉大的好萊塢電影導演們合作。其中包括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斯坦利·庫布里克和馬丁·斯科賽斯。在他創作過的眾多片頭當中最為出名的是:為大導演普雷明格的電影《金臂人》中那段以動態剪紙形式表現一個吸毒癮君子手臂的動畫。大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電影《西北偏北》中,上下疾馳的文字最終變成了高角度鏡頭俯瞰聯合國大樓那段情節。還有為電影《精神病患者》創作的那段雜亂無章的文字一起飛馳然後被拉開的畫面。
索爾巴斯曾設計過第六代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電話系統的標誌。當該公司的電話系統倒閉以後,他同樣設計了AT&T沿用至今的地球形狀的標誌。他還設計了美國大陸航空公司1968年「jetstream」的標誌,這也使得該標誌成為1970年代航空行業最具識別力的標誌。
索爾巴斯1920年5月8號出生於紐約市。在布魯克林學院遇到偉大的藝術導師Gyorgy Kepes之前,他一直在曼哈頓的藝術學生聯盟進修。索爾巴斯起初在好萊塢從事電影宣傳廣告的印製工作,直到他與當時的大導演奧托·普雷明格合作設計他1954年的電影《卡門瓊斯》的海報。普雷明格對索爾巴斯的作品印象深刻,於是便也邀請他來製作電影片頭。就在是在這個時候,普雷明格第一次看到了可以自己創造不同於以往電影片頭的機會。創作出一種最終可以將觀眾的經歷感受放大,而且能夠把電影的情緒與主題充分融入到電影開幕的那一刻當中去的表現形式。索爾巴斯是第一個認識到電影開幕和結尾工作人員介紹片斷中寓含無限創意潛力的人。
當為大導演奧托·普雷明格創作完《金臂人》的動態電影片頭之後,使得索爾巴斯在行業圈內名聲狼藉。因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是關於一名爵士音樂家變成海洛因癮君子的故事,但該主題卻是50年代中期的一大禁忌。當時索爾巴斯決定用富有爭議的字幕設計表現手法來配合這部具有爭議的電影主題。於是他用選擇了一條胳膊最為焦點圖像,把手臂和毒癮之前的關聯強化。影片的標題以動態的形式表現了一條黑色剪紙風格的癮君子的手臂。如他所望,這種大膽的嘗試引發了空前的轟動。
索爾巴斯用動態的字體表現為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電影《西北偏北》製作了行之有效且讓人記憶猶嫌的片頭。正是這種大膽革新的作品使得索爾巴斯成為了受人尊敬的平面設計師。隨後在他與大導演馬丁·斯科賽斯的合作中,他廢除了由他所倡導的光學表現技術,改用電腦合成的動態標題技術,從他為電影《賭場》中便可得知。
索爾巴斯從事電影片頭設計長達40年之久,其中包括《斯巴達克斯》,《勝利者》,《瘋狂世界》,《賭場》,《好傢伙》,《好萊塢醫生》,《恐怖角》和《純真年代》。所有的這些電影都使用了極富創新的表現方法和奇妙的平面設計。
索爾巴斯精選電影片頭和年份表:
- Carmen Jones (1954)
- 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 (1955)
- The Seven Year Itch (1955)
-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1956)
- Bonjour Tristesse (1958)
- Vertigo (1958)
- Anatomy of a Murder (1958)
- The Big Country (1958)
- North by Northwest (1959)
- Psycho (1960)
- Spartacus (1960)
- Exodus (1960)
- Advise and Consent (1960)
- Ocean’s Eleven (1960)
- West Side Story (1961)
- Walk on the Wild Side (1962)
- The Victors (1963)
- Nine Hours to Rama (1963)
- It’s a Mad, Mad, Mad, Mad World (1963)
- The Cardinal (1963)
- In Harm’s Way (1965)
- Bunny Lake Is Missing (1965)
- Grand Prix (1966)
- Seconds (1966)
- Broadcast News (1987)
- Big (1988)
- The War of the Roses (1989)
- Goodfellas (1990)
- Cape Fear (1991)
- Doc Hollywood (1991)
- The Age of Innocence (1993)
- Casino (1995)
索爾巴斯的標誌設計與其它設計:
索爾巴斯負責設計過一些在北美最讓人難忘,最具形象化的標誌。其中包括貝爾電話的標誌(1969)和AT&T的地球形標誌(1983)。其它一些知名的標誌包括:美國大陸航空(1968)Dixie(1969)和國際聯合勸募協會(1972)的標誌。隨後他也為不少的日本公司設計標誌。他還為「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學生學院獎」設計了標誌。
索爾巴斯設計過的標誌和年份表:
- Avery International (未知)
- Celanese (1965)
- Continental Airlines (1968)
- Dixie (1969)
- Frontier Airlines (1981)
- Fuller Paints (unknown)
- Girl Scouts of the USA (1978)
- Japan Energy Corporation (1993)
- Kibun Foods (1964)
- Kose Cosmetics (1959)
- Lawry’s Foods (1959)
- Geffen Records (1980)
- Minami Sports (1991)
- Minolta (1978)
- Rockwell International (1968)
- Security First National Bank (1966)
- Security Pacific Bank (unknown)
- United Airlines (1974)
- United Way (1972)
- Warner Books (1963)
- Warner Communications (1972)
- Wesson Oil (1964)
- YWCA (1988)
1950年代:
- Carmen Jones (1954)
- 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 (1955)
- Edge of the City (1956)
- Storm Center (1956)
-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 Saint Joan (1957)
- Bonjour Tristesse (1958)
- Vertigo (1958)
- Anatomy of a Murder (1959)
- North by Northwest (1959)
- The Cardinal (1959)
1960年代:
- Exodus (1960)
- The Magnificent Seven (設計未被採用) (1960)
- One, Two, Three (1961)
- West Side Story (1961)
- Advise & Consent (1962)
- In Harm’s Way (1964)
- Bunny Lake is Missing (1965)
- The Firemen’s Ball (1967)
- The Two of Us (1967)
- Why Man Creates (1968)
1970年代:
- Such Good Friends (1971)
- Rosebud (1975)
- Bass on Titles (1977)
- Brothers (1977)
- Notes on the Popular Arts (1977)
- The Human Factor (1979)
- The Double McGuffin (1979)
1980年代:
- The Shining (1980)
- Very Happy Alexander (1980)
- The Solar Film (1981)
索爾巴斯引言:
「我對片頭的作用的最初想法是:它可以為電影故事的核心營造情緒和提煉精華,用比喻的手法來表現故事。我把片頭看作是一種讓觀眾適應電影的方式。所以當電影開演的時候,觀眾們已經對它產生了情感共鳴。」
「設計是由思考而造就的視覺表現。」
感謝大蔣翻譯這篇文章。我們看了這麼多的動態電影片頭,但是卻一直沒有深究起根源,大蔣兄給我們補上了這一課。
關於Saul Bass的介紹,他絕對是motion graphic製作人必須知道的人物。可惜國內還沒有關於他的詳細資料。在此奉上我的拙譯。
文章出處:Anime Taste
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