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這可能是很多人共同的經驗…
|
大三的仲桓修了一堂選修的設計企劃,這堂課他們要花一個學期的時間,幫學校附近的一處觀光農業做企劃,他和組員上網找了很多雜七雜八的資料,去圖書館翻閱過期的市場調查,假日去其他的觀光農場觀察,課堂中還花了半天的時間前往與課程配合的觀光農業參觀,那是一個由數十家農場組合的農業區,這幾年由地方發展協會推動觀光轉型。 雖然行程豐富,仲桓和組員也找來大量資料,但老實說面對這些資料讓他們心裡有些徬徨,很多資料是網路複製的片段,資料又多又雜,重複性高且難辨真假。有些是好多年前的舊資料,比如從圖書館搬出來十年前市場分析統計資料之類的。去農場參觀的訪談又雜又亂,除了拍了很多美美的照片,讓農場主人請了一頓豐盛的午餐,其他並沒有明顯的進展。他們顯得毫無頭緒,不知道該怎麼從這一大堆的資料中,找出一個漂亮的策略。每個星期上課時都有討論時間,但隱隱覺得老師似乎也不太能回答他們的困惑,老師接觸業界的機會有限,面對學生的徬徨他只是不斷重複那些模糊的策略原則,然後強調大學生應該自己去找答案。 很快的學期末要到了,仲桓他們的設計企劃作業,一做再做,一翻再翻,很顯然他們還沒捉到訣竅,老師也沒辦法再給他們幫助了。不得已之下,只好挑選了目前最完整的一組設計,盡可能讓策略能夠自圓其說,硬著頭皮把它完成。 提報當天,地方發展協會的理事長也出席,他是個頭頂發光嚴肅的中年人,坐在位置上很認真的翻閱學生的報告書,他的到訪讓教室的空氣瀰漫著緊張的氣氛。 兩個小時之後,所有的組別都提報完了,理事長就像個大魔頭,他極度禮貌客氣的提出疑問,但每個疑問都一箭穿心,幾乎每一組都無力招架,仲桓覺得理事長根本不需要學生提出什麼意見,他信手拈來的每一句話都遠遠勝過一整個學期的努力。畢竟,他是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啊。 送走了理事長後,老師針對各組做了一些檢討和總結,他誇獎了第3組,他們的設計企劃非常亮眼,另外老師告誡了第8組,他們就是卡死在策略中最後全盤皆輸的那組。仲桓私底下卻覺得困惑,第3組雖然表現亮眼,但他們的做法卻是:從一開始就不考慮策略。策略是用來應付老師的。 他們把找來的資料整理成漂亮的圖表,然後塞進策略範本裡。剩下的時間全都用來做設計,他們只需要注意設計和策略不要牴觸就好了。如果真要說的話,這也是一種策略啦,但顯然的這種策略比較適合用來面對學校報告。理所當然,他們的設計非常亮眼,但他們的設計與策略之間卻有諸多矛盾。 而第8組,他們很認真的考慮策略,找了大量的資料,但這實際上遠遠超過他們現階段的能力,而且只能夠從老師那裡得到一些模糊的建議。雖然他們沒有設定最後的停損點,導致最後全盤皆輸,的確是他們的過失,但反過來說,他們認真的態度不正是這堂課的重點嗎?縱使沒有亮眼的成果,但至少要對他們的精神表示鼓勵吧。 忽然仲桓搞不清楚這堂課的意義了,我們究竟在學「怎麼做有策略思考的設計案」,還是在學「如何讓設計案看起來有策略思考」? |
這幾年設計這個名詞忽然開始在報章媒體上大量曝光,哪個設計師又得了什麼國外的大獎,哪個國際大師來台演講,哪個精心設計的產品贏得漂亮的銷售成績。以前想讀設計被家長阻攔的學生,如今被家長滿心歡喜送進設計研究所。 而媒體喜愛追逐的台灣之光,也有為數不少是頂著設計的光環。十年前設計遙遠而冷門,光是要解釋設計做些什麼就讓人費盡唇舌。十年後這一切都在不知不覺間發生變化,設計彷彿成為新的顯學。 這一切都在這短短幾間年展開白熱化的轉變,關於文化與創新的事業變得很熱門。商業與設計的媒合變得更熱絡,商業期望透過設計,能為他們增加競爭力。 倫敦皇家藝術學院院長Christopher Frayling,在2009年〈香港設計營商週亞洲論壇〉中表示: |
他同時舉例,將創新產業視為世界經濟的一部分,已經成為主流,全世界創新市場價值從在2000年是8310億美元,到了2005年已經達到13000億美元,並且還在持續成長。 |
|
這些美麗的產品可能產生巨大的利益,促使商業開始注意到美感,並且試圖了解其中的奧妙,他們開始考量「美」,並且嚐試將他們放進企業策略裡。 許多新名詞因應而生,如「美感經濟」、「美學經濟」、「感性經濟」等等,雖然這些名詞都尚未成熟且顯得片面,但卻是開始試圖了解的證明。 部分的設計領域選擇積極回應這樣的需求,有為數不少的設計師希望透過更密切的合作,取得更大的發揮空間。 IDEO執行長提姆‧布朗(Tim Brown)所著《設計思考改造世界》(Change by Design),政大李仁芳教授為中文版撰寫推薦,提到「作為一種思考過程,設計開始逆流而上,從企業流程的最終端上溯權力運作的中樞。」點出部分設計師開始尋求更大的舞台的企求。 我認為這是一種兩個領域的溝通,試著去了解對方的思維,然後用自己的思維重新翻譯,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就會越來越了解彼此,並從中建立默契。 也就因為如此,今天的產業界被推向了解設計、解讀設計,而設計師則被要求有更強大的策略能力、溝通能力,以促成雙方的交流,這股催促來自產業界、來自設計界、或者來自設計師本身。 |
文章出處 設計觀察 | 如果您有任何想法歡迎分享交流 designobservation@gmail.com |
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