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創意人來說,看影片、賞電影是一件汲取靈感來源的方式之一。(也可以說是每每趕完案子以後,休息放鬆的方式之一)。近幾年來,台灣也有許多有才華的導演 、影像製作團隊,漸漸走向國際。用自身的角度,向世界緩緩道出台灣人的故事。
在台灣,十七個年頭來,台北電影節每年為我們帶來許多精采的影片。 2015年除了繼續為我們帶來年度選片之外。對電影節來說,還有一個重要的新氣象—Logo換新!
對電影節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與決定。每年Logo都有小更動的電影節,今年開始希望能有一個代表電影節的視覺形象,用以傳承延續更多的精神。藉由新版的蝴蝶Logo設計,象徵蛻變 、新生的意涵,開啟2015 以及未來更多可能的想像!
在這裡,MyDesy很高興有機會邀訪到台北電影節與和圃數位文創設計一起向MyDesy讀者緩緩道出關於這隻清新般水綠,以嶄新面貌重生的「翩翩影蝶」。
受訪者:總監 黃鴻端
Q:今年電影節邁入第17個年頭,聽貴單位提起這次LOGO換新其中一個緣由,除了期許17週年能有新氣象外,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17歲的台北電影節,以抽象化的極簡線條與清爽的水綠色,
Q:看到這次新的LOGO設計,幾何化與現代化的視覺讓電影節形象更為年輕,想了解台北電影節對於這次新LOGO有什麼樣的期許呢?
電影節多年來致力推廣台灣電影,身為促進國內外影人交流的平台,我們思索的方向是,有沒有一種顏色,能代表台灣、代表台北電影節?
Photography by Jennifer Carruthers and Sonoko Tanaka (圖片來源)
剛好有一次我在飛機即將降落台灣時,看著台灣山脈連綿起伏,還有在海水與陸地接壤的近海處,那種特別清爽的藍綠色,正是我希望呈現的活力與生機!我們希望這個LOGO與顏色,能象徵台灣電影在風雨中昂揚的生命力,希望台灣電影能經由台北電影節,被更多國際影人關注。
Q:一直以來台北電影節的LOGO是以蝴蝶為主體意象,這次也繼續沿用這個圖像,因此想請問,蝴蝶對於台北電影節有什麼象徵意義嗎?
早期台灣被譽為蝴蝶王國,蝴蝶的「蛻變」形象呼應了電影節求新求變的精神。蝴蝶的飛舞姿態與斑斕花紋,往往讓人看得癡了,是不是有點像電影令人觀而忘倦的魔力呢?
在台北電影節17歲這年,我們特邀設計團隊─和圃數位文創翻新LOGO,並為兩大競賽單元:「台北電影獎」以及「國際新導演競賽」,延伸設計其他兩款「飛翔中的蝴蝶」(如上圖),我們很喜歡這個創新有趣的延伸變化!
Q:台北電影節以哪些理念為依據提供設計方做為執行設計時的元素參考呢?
各大國際影展的主視覺與LOGO設計都很有特色,例如柏林影展的「熊」—熊是柏林市的象徵,在柏林的市徽和各種紀念建築物上都能見到熊的形象;威尼斯影展的「雙翼獅」—該城市的傳說中代表動物;鹿特丹影展的「老虎頭」—最早是老虎的全身,近幾年延伸設計簡化為線條虎頭等等。
我們把這些優秀LOGO一字排開,發現「高辨識度」與「高實用性」是各大影展LOGO的共通特質,所以我們以這兩個需求與設計團隊和圃溝通。
很感謝和圃發揮創意,將蝴蝶LOGO的翅膀,設計成類似通訊軟體的「對話框」形狀,讓這四片翅膀既可拆開單獨使用,也可以重疊錯落的投影呈現,增加了與觀者之間的互動與聯想。(如上圖)
Q:台北電影節在這次與設計公司的合作中,有什麼印象深刻之處,或是特別想和大家分享?
有別於定位為全華人區的金馬影展,台北電影節身為台灣電影專屬的第一競賽平台,尤其我們的台北電影獎,是全國唯一針對台灣電影人所設立的獎項!我們希望新LOGO能結合台灣意象,所以將「台灣特有種」從台灣黑熊、雲豹、獼猴、到國鳥選拔比賽冠軍台灣藍鵲等等,都列入選項,但一直委決不下。
直到有一天,大家在辦公室重溫2014台北電影獎頒獎典禮的影片,我們看著獎座上鑲著蝴蝶,金色翅膀熠熠生輝,忽然靈光一閃,讓蝴蝶重生好像也是個不錯的方式?最後大家也有了共識,決定讓蝴蝶LOGO以新形狀、新色調,在電影節17歲這年重新出發!
受訪者:策展人 郭敏容
Q:每則精彩的故事,都可能有段轉折的經歷,台北電影節在今年選擇換新LOGO,同樣意味著有所改變期許。那麼,除了LOGO換新外,在內容企劃上也有什麼新的想法呢?
新的想法隨時都冒出來,有時候接觸到不同領域、不同影展的嘗試,都會去想台北電影節能怎麼與這些新想法產生互動。影展不應該只是觀眾買票的消費行為,作為一個挖掘新銳創作、觀眾普遍年輕的首都重要文化事件,我們想作的不只是每年置換影片,而是這樣的精神怎麼透過影片、活動設計、與觀眾和城市的記憶產生有機連結而展現和落實。而野心大一點,我們希望在影片給予觀眾的影響、歡迎市民加入影展的各種嘗試中,讓台北電影節成為改變人、改變城市的一環契機。
這是今年換新LOGO,台北電影節的團隊在精神上的重塑與改變,藉此我們也會更貼近、發揮這個影展的精神。
Q:每年電影節都會有很多精彩的影片,關於今年的電影節,有什麼想讓大家先知道的嗎?
我想推薦今年的「主題城市」和「影人影事」單元。
影人影事單元今年的題材廣泛,能吸引通俗觀眾、中度影迷到重度影癡,是個會讓大家看完覺得電影真美好的單元。主題城市則是台北電影節的老招牌了,過去主題城市的影片比較集中在2000年後的新銳導演作品,這樣的選擇脈絡突顯了整個影展的「新導演」主軸,也讓焦點轉到電影節的「國際新導演競賽」(過去稱為「國際青年導演競賽」),這是台灣影展圈唯一的國際競賽。
去年台北電影節在「主題城市:華沙」單元放映《依達的抉擇》時,請來波蘭影評人作深度導讀。他的導讀將《依達》扣連回波蘭電影史的脈絡,點出導演受到波蘭前輩大師的影響,當時許多觀眾認真作筆記,廳內QA時間結束後,仍有近百名觀眾跟著影評人在場外暢聊電影史達一小時之久。
講座結束後,許多影展觀眾表示他們很希望影展能多一些這樣的深度講座,所以今年籌備主題城市時,我們花了不少心力去該國電影資料館看片、查資料、邀導演,希望能讓這個觀眾熟悉的單元更加豐富,讓每個國家/城市透過電影在電影節觀眾心裡留下印象。
每個新年度,我們或多或少會對自己或是團隊,有新的期許。台北電影節藉由這次的Logo換新、色彩改變,傳遞出一種新氣象。期許未來的電影節,能持續成為台灣電影走向國際的跳板。並且讓國內的創作者,能有機會與平台展現其創造力。
在瞭解了台北電影節改變視覺的由來後,接下來還有這次負責Logo翻新的設計團隊—和圃數位文創,來與大家談談,這次的設計過程與心得!
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