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 三乘影像事務所
坐落臺北城市角落的四座迷你建築_用空間開啟和城市的一席對話
這個禮拜(10/22-26),當你走在臺北街頭時,如果有看到不一樣的「小建築物」,那麼千萬不要只是經過它們。記得好好的走進去瞧一瞧、玩一玩、感受一下!
這是分別來自英國 Sir Peter Cook ,德國 Goetz Stoeckmann ,挪威 Beate Hølmebakk與Per,台裔英國籍建築師 Ting-Na Chen 陳婷娜等四人的作品。
何以會有這樣的作品出現呢?就要從台灣新視覺藝術創作者發展學會所策劃的「小建築系列展第一階段—小攤子」說起。
台灣新視覺藝術創作者發展學會理事長陳薇說:
『隨著城市的發展,我們開始思考城市人當下必須面對因城市過於現代化的發展而導致居民關係越來越疏離的問題。 今年【小建築系列展第一階段–小攤子】讓城市人的日常活動可以從室內走到戶外,可以在街道上隨性地看書聽音樂看展覽,甚至寫信。企圖經由時間酵母讓居民與城市的互動,重新發生。』
photo © 三乘影像事務所
城市中有高度密集的人口,但是人與人、人與城市之間卻鮮少有消費、商業行為以外的交流。此外,過去時代人們與科技產品間連結度並未如此高度相關。但是現在對許多人來說幾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這些都是自然趨勢,人們會隨著時代演進與科技發展,而有了與以往不同的生活形態以及模式。
即便如此,「人」終究是所有行為發生的核心元素。有些和人之間的互動或是空間帶給人的感受與氛圍,是無法被螢幕裡的一切影像所取代。
這也是「小攤子」最主要目的之一:創造一個像是孩童時期都會挖掘的秘密基地。在裡頭,我們感到安心、自在。四座「小攤子」像是一個專屬城市居民的共同基地,不秘密,但是人與人間的距離更貼近,人和城市的對話更多了。不同的人,在裡面產生不一樣的故事,甚至還能交換彼此的故事。而這些事,都發生在這個城市裡。越來越多人參與,這個連結就越來越大。
沒有如我們對於一般「小攤」子的印象,在這裡人們不需透夠買賣以獲得滿足或快樂,僅是一起看看書;也許一邊欣賞景致一邊聽音樂;一起在街頭欣賞藝術作品,甚至是提起筆寫一封信給某個「誰」。回到更純粹的行為與生活,單純的快樂。
photo © 三乘影像事務所
面積 1.5Mx1.5M,造價限制,1:1建構成品。跨國小攤子,怎麼完成的?
不停透過信件往來,讓設計師們了解策展單位選定的五個區域大致分為:一、早期商業區(例如迪化街、西門町)。二、現代商業區(例如東區、信義區)。三、舊國民住宅(眷村) 四、林蔭大道 。五、新科技園區。同時也了解設計師的小攤子所欲傳達之理念,進而協助選定地點。接著設計師進行精細圖稿設計,並由台灣建造執行。設計師們在三天的Workshop中協助完成最後成品。
photo © MyDesy
這麼有意思的「小攤子」落在城市的哪裡?
photo © 三乘影像事務所
英國Sir Peter Cook _ 一起在林蔭道上的繽紛小屋裡聽音樂看101
敦化南路二段11巷口對面林蔭大道上(信義路與敦化南路交叉口)
【Peter Cook的小攤子】坐落臺北市綠意盎然的美麗路段敦化南路上。靠近信義區的地點仰頭一望,能見到經典地標101。視覺與身心在此已有一番愜意的享受,此時,怎麼能少了陶冶氣氛的音樂呢?
photo © MyDesy
Cook說因為自己與太太很喜歡聽音樂,最常聽的是古典樂。兒子則是一位電子音樂的創作者。所以其設計理念是:能在街道上聽音樂。就是這麼單純地讓人可以看街景聽音樂,享受單純的快樂。擺設小攤子當天,連Peter自己也迫不及待開心的跑進裡頭與之合影呢!
幾何不規則的建築體造型,有如一棵樹木。漆上繽紛的色彩後,搖身一變成了城市中人人都能聆聽的音樂盒。策展單位更是邀請了不同領域的音樂創作者來共襄盛舉。
音樂播放時間:每天11:00~19:00
音樂播放內容: 10/23(四) 徐文 | 10/24(五) 陳伯全|三乘影像事務所
10/25(六) 楊子樸 | 10/26(日) 林強
photo © 三乘影像事務所
德國Goetz Stoeckman _Stop Making Sense 就用最直覺的方式來欣賞這件作品吧!
西門町中華路一段160號(中華路與成都路口)
【Goetz Stoeckman的小攤子】一眼望去看著由上而下發亮的英文字母Stop Mak ing S ense ? 是什麼意思呢?雖然這個小攤子在夜晚是非常亮眼,但是仍舊無法一眼就看明白,甚至走進以後會看到每個字母前面都有一個價格牌。
photo © MyDesy
是的,Goetz最後要進行賣字,要將這些字母拍賣以後全數捐給需要幫助的兒童。展示櫃裡的字母全部是為「Stop Making Sense」。至於為何將最後兩個字的字母錯開擺置?Goetz說若是一眼就看懂,就少了動腦思考的過程了。然而編輯覺得這樣錯開擺置也是Goetz用行動直接傳遞「Stop Make Sense」的意義。
此外,當編輯問Goetz說,這個作品是否接近你原本預期的理想狀態呢?Goetz爽朗回答是的。他說:「Stop Making Sense in Jhonghua Rd(中華路) is a good mock-up of what the scheme should look alike ! 」最後也提到,晚上他會回到現場用長曝光來拍攝作品的四個面向。讓我們一起期待之後Goetz的攝影結果吧!
photo © 三乘影像事務所
挪威奧斯陸 Beate Holmebakk 與 Per _ 在城市之海的潔白小潛艇中交換彼此的故事
光復南路17巷巷口(靠近市民大道)
【Beate Hølmebakk與Per的小攤子】遠遠一看,就會被這個純白的建築體吸引目光。由四個像煙囪造型、不同高度,面向不同角度的結構所組成。好似一個潛於城市之海裡的白色偵探器般,來到這裡,有機會探索到城市與人的不同樣貌。
photo © MyDesy
走進裡頭,每面都有層櫃,讓大家可帶本舊書來,並交換一本自己想看的書回去。不同高度的門則可以讓大人小孩都能有自己的空間。陽光從煙囪造型的開口灑入,一個既開放又有隱秘感的空間,讓人忍不住想穿梭其中。此外在兩位設計師的理想狀態下,人們是能坐在囪頂的開口,從不同高度欣賞城市風景。
在Beate 與Per 的作品中,建築體的弧狀線條與四面高低不等的柱狀結構結合,並從同一頂點發散。從各種角度看去是自然而有規律的簡練美。對Beate與Per來說,看著這次的作品從平面圖,製作模型,至施工與最後完成的模樣,是這次合作裡印象最深刻之處。他們相當喜歡最後呈現的結果。
photo © MyDesy
台灣陳婷娜Ting-Na Chen _ 拿起筆,寫封信給某個想對他/她說話的「誰」
內湖區瑞光路500號人行道
【陳婷娜 Ting-Na Chen的小攤子】位於科技園區中的人行道上。是一棟有著亮橘色,利落科技感外形的「小塔」。設計師將它命名為:i Tower 。若說電話亭是我們過去還沒有手機時及時與人聯繫的橋樑,那麼在這座塔裡,則可以透過寫信搭建起當下想起的某個誰之聯繫橋樑。
主題發想的緣起於工作的人們午休時會去哪?午休時間除了吃飯、聊天、午睡之外可能是滑手機或用電腦。於是婷娜希望這個小攤子可以讓人從室內走出室外。在這個有著科技模樣的塔裡,用「手寫」將想說的話語直接寫給某個人,可能是家人,可能是久未聯絡的同學朋友。甚至是想寫給未來的自己也可以。寫完以後,投入信箱。之後策展單位會幫大家將信件一一寄出。
photo © MyDesy
對於結構相當嚴謹的婷娜特別提到,結構上要形成一個弧面、並隨高度變化直徑也會改變的柱狀體,必須要每20cm就增加一圈圓形結構做固定。如此精確掌握比例,使得這座小建築,呈現「塔」應有的姿態與意象。
後記:
這四件來自不同國家設計師對於小攤子的詮釋,讓我們看見每個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環境的人如何展現自己心中的小攤子。從外面走入這些既開放又隱秘的小空間裡,著實的感受到空間帶給人的影響。如果有機會到這幾個地方走走,別忘了從各種角度觀看它們。裡面、外面、東西南北面。也許會有不同的驚喜發現或體會!
最後,每個作品旁邊都有設計師的理念介紹,記得在探索完每個小攤子的空間後也能閱讀這些簡介,更能了解設計師所欲傳達的意涵喔!
|展覽訊息|
一、 工作坊-產學合作(已結束)
二、 展覽地點
第一階段:10/21-10/26 台北市戶外街道展演
第二階段:11/30-12/21 室內展覽空間展演 – URS21一樓及戶外廣場
3. 大師講堂 – Sir. Peter Cook
11/29 (六) 7-9pm 信義誠品 6F展演廳 售票中
(請洽tnada@triplefilmhouse.com)
留下你的看法: